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穀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誕生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六日,周恩來召開了政協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工作小組。第六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馬敘倫,副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組長。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日,政協擬就《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對國徽設計提出要求:(甲)中國特徵;(乙)政權特徵;(丙)形式須莊嚴富麗。九月二十五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會議,協商國旗、國徽、國歌等問題。這次會議上,大家對國徽應徵圖稿都不滿意。毛澤東最後說:「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原小組還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九月二十七日召開的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國旗、國都、紀年、國歌四個決議案。大會主席團決定,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收到了政協的邀請,分別組成了由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領導的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組,和以美術家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展開設計競賽。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日,國徽審查小組召開會議,最後一次評審清華大學營建系與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提出的方案,最終確定清華大學營建系,以梁思成、林徽因等八位教師設計的國徽方案中選,並送政協大會表決。此後,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改進了國徽的稻穗細部形象。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三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主持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的報告和所擬定的國徽圖案。九月二十日,毛澤東主席簽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石膏模型

一九五零年下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把製作國徽的任務交給了瀋陽第一機床廠。一九五一年五月一日,由瀋陽第一機床廠青年工人焦百順、裴慶江、朱風儀等鑄造的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正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規格和製法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規定,通用的國徽尺寸有三種,其直徑分別為:一百釐米、八十釐米和六十釐米。

國徽的製作說明如下:

  1. 兩把麥稻組成正圓形的環。齒輪安在下方麥稻稈的交叉點上。齒輪的中心交結著紅綬。紅綬向左右綰住麥稻而下垂,把齒輪分成上下兩部。
  2. 從圖案正中垂直畫一直線,其左右兩部分,完全對稱。
  3. 圖案各部分之地位、尺寸,可根據方格墨線圖之比例,放大或縮小。
  4. 如製作浮雕,其各部位之高低,可根據斷面圖之比例放大或縮小。
  5. 國徽之塗色為金紅二色:麥稻、五星、天安門、齒輪為金色,圓環內之底子及垂綬為紅色;紅為正紅(同於國旗),金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澤之金)。